领航数智技术
赋能产业发展
我们的产品-专塑视界
塑化产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致力于通过数智技术整合行业资源,帮助用户把握市场动态,提高信息获取效率,实现精准商机对接,赋能行业用户实现降本增效。
300万+
下载用户
10万+
入驻企业
100万+
企业库
1000+
日更供需线索数
独特优势
COMPANY ADVANTAGES
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S
高端透明聚酰亚胺CPI国产化再提速!1730吨生产线正式启动,一文看懂企业布局
2025年11月26日
近日,国内首条满足高端光电显示应用的透明聚酰亚胺(CPI)生产线正式启动生产。这条年产能达1730吨浆料、100万平方米基膜的生产线,将改变我国柔性显示产业链核心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格局。 图源:奥纽新材 CPI 是透明聚酰亚胺(Colorless Polyimide)的英文简称,它作为战略级高端材料,凭借性能上的多重突破站稳高端应用市场,其产业链受限于上游高端原材料,目前呈现日韩垄断、国内加速突围的格局,且 2025 年国内已有企业实现高端产线量产,进一步推动国产化进程。 一、CPI有什么独特性能 传统聚酰亚胺(PI)虽耐高温、强度高,但因分子链的电荷转移络合物呈黄褐色,无法用于光学场景;而普通透明塑料(如 PET)透光性好,却耐温不足 150℃,且易形变。 CPI 的核心突破在于实现了 透明性 与 高性能 的双向兼顾,通过分子结构的精准重构,弥补了传统材料的性能短板,成为高端场景的 刚需材料。 那么,CPI有哪些性能优势?它通过分子结构重构,比如引入含氟基团、脂环结构替代部分芳香环,既消除了发色基团,使可见光透光率达 85%-91%,高端产品黄度指数(YI)能控制在 2.0 以下,又保留 PI 核心优势。 除了透光性与耐高温的基础优势,CPI 的柔性特性与尺寸稳定性进一步拓宽了其应用边界,尤其在折叠屏等新兴消费电子领域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壁垒。 图源:高性能树脂及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CPI 非常适合柔性场景,远超普通柔性材料。这一特性使其成为折叠屏盖板的核心材料,解决了传统玻璃易碎裂、普通薄膜易磨损的痛点。同时其尺寸稳定性极强,温度剧烈变化时几乎不变形,既能满足折叠屏反复开合的使用需求,这是其他透明柔性材料难以企及的。 二、产业链情况梳理 CPI 的生产离不开三类核心上游原料,它们各司其职撑起基础制程。作为反应核心的高纯度单体是关键,二元酐(如 6FDA、ODPA)和二元胺(如 TFMB)需达到 99.99% 以上纯度,直接决定 CPI 的透光性、耐高温等核心性能。 电子级高纯溶剂(如 NMP、DMAc)则作为 溶解载体,为单体聚合提供洁净反应环境,需满足低水分、低杂质要求;此外,少量辅助添加剂(如成膜助剂、抗氧剂)能优化成膜效果与稳定性,助力 CPI 适配下游应用场景,三类原料协同保障生产与性能达标。 图源:智研咨询 中游制造环节是 CPI 产业化的核心壁垒,不仅对原材料纯度有严格要求,更对生产环境、设备精度和工艺控制提出极高标准,而 2025 年国内企业的量产落地,标志着中游制造环节的国产化突破,奥纽新材、瑞华泰等企业相继投产规模化产线,正逐渐打破垄断格局。 在CPI的下游应用版图中,柔性显示产业无疑是当前的核心增长引擎,以绝对优势主导着市场需求的走向。作为折叠屏终端实现柔性化+高可靠性的关键材料,CPI凭借耐弯折、高透光、抗刮擦的综合性能,成为折叠屏手机盖板与OLED显示层保护的不二之选,仅这一细分场景就贡献了CPI全球总需求的70%以上。 图源:中天科技新能源 三、国内外企业布局 全球 CPI 市场长期由日韩企业主导,凭借技术积累、供应链整合能力和下游客户资源,占据高端市场主要份额,形成较强的竞争壁垒。 1、韩国 SKC Kolon PI(可隆):全球 CPI 龙头,KOLON在2016年7月宣布研发出CPI膜,并建立了CPI膜的量产线,2019年具备了CPI膜的量产能力。KOLON生产的CPI薄膜因其高透明度、耐热性以及耐折叠性能,已经被应用在多款折叠屏智能手机上,包括三星、华为、摩托罗拉等品牌的产品。 图源:KOLON Industries 2、日本住友化学:高端市场领导者,与 SKC Kolon PI 合计占据全球 80% 以上份额,产品技术见长,长期供应三星、苹果高端机型,在 OLED 盖板领域技术壁垒深厚。 3、日本宇部兴产:聚焦半导体、航空航天领域,Upilex 系列产品 Tg 达 280℃-300℃,适配晶圆封装高温制程,低介电 PI 膜市占率达 28%。 面对全球市场的巨大需求与国产化替代的迫切需求,国内企业加速技术攻关与产能建设,2025 年成为量产落地的关键年份,逐步打破外资企业的垄断格局。 4、奥纽新材:2025 年 11 月投产国内首条高端光电显示级 CPI 产线(成都基地),一期年产 1730 吨浆料、100 万平方米基膜,规划总产能 213.6 万㎡,产值预计 3-4 亿元;二期计划产值翻倍,产品指标对标 SKC Kolon PI。 5、瑞华泰:深圳瑞华泰薄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于2004年,主要产品系列包括热控系列PI薄膜、电子系列PI薄膜、电工系列PI薄膜、功能性PI薄膜等,广泛应用于柔性线路板、消费电子、高速轨道交通、风力发电、5G通信、柔性显示、航天航空等高技术产业领域。瑞华泰基于现有生产线于2018年成功生产出CPI薄膜,其光学性能和力学性能优异,已实现样品销售。 7月8日,瑞华泰在近日的调研中表示,嘉兴1,600吨募投项目厂房建设已完成,其中4条生产线自2023年9月起陆续投产,生产效率和质量稳步提升。 6、长阳科技:通过全资子公司浙江长阳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年产100万平方米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项目,有望打破国外企业对CPI薄膜的长期垄断。同时,今年5月,长阳科技发布公告,拟认购宁波惠之星股份,加码CPI领域的战略布局和业务发展。 7、奥来德:其自主研发的低介电透明聚酰亚胺(CPI)薄膜已通过华为终端供应链认证,2025 年进入小批量交付阶段,产品适配高端通信模块与柔性电子场景。 图源:华为官网 8、国风新材:采用化学法工艺的高端 PI 薄膜生产线已完成投料试车,核心产品包括 CPI 基膜、耐高温 PI 膜,目前正联合下游面板厂商、半导体企业开展性能验证与应用测试,生产线设计年产能可满足中高端市需求。 9、奥克集团:年产1000吨耐高温无色透明聚酰亚胺材料全产业链建设项目一期于2021年投产,同年同步启动二期项目建设。目前最新消息,100万平方米生产线二期关键设备全部采购完成,计划于10月完成所有设备安装调试。 图源:奥克集团 10、中天电子:于今年4月宣布透明聚酰亚胺CPI薄膜量产下线,填补了国内以化学法工艺生产高端柔性透明CPI薄膜材料的历史空白。中天电子历经一年半试制筹备,使用化学法工艺稳定取得25m/50m两个厚度规格产品。 图源:中天科技新能源 11、时代华鑫:2017年建成了国内首条化学亚胺法PI薄膜生产线,成功实现了化学亚胺制膜规模化量产和商品化。产品广泛应用于苹果、三星、华为、荣耀、OPPO、VIVO、小米、Google和亚马逊等国内外著名公司。目前,公司在透明聚酰亚胺薄膜产品方面已有相关布局。5月,时代华鑫已在湖南证监局完成IPO辅导备案。未来,有望在技术突破、产能布局与市场拓展等方面更进一步。 来源:高性能树脂及应用、薄膜材料前沿、DT新材料 编辑:云诗蒙(Carrie)
AtomGit正式上线,中国开源AI雏形已现
2025年11月26日
11 月 21 日中国开源产业发生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个是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旗下开源鸿蒙(OpenHarmony)与开源欧拉(openEuler)成为首批毕业项目(" 毕业 " 是开源项目运营中的重要发展节点,标志着开源项目在技术、社区治理和生态发展上的全面成熟。毕业项目不仅具备强大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将为全球开发者和用户创造深远影响,推动行业创新和技术进步);另一个是全新升级的 AtomGit 平台正式上线,这标志着新一代平台正在加速赋能中国开源与 AI 生态发展。 根据 GitHub 2024 年度 Octoverse 报告,平台全球开发者总量已突破 1.5 亿,其中过去十年间的活跃开发者(Active Developer)达 2280 万,仅 2024 年就新增超 300 万活跃开发者,实现十年翻倍式增长。在这股浪潮中,中国开发者的崛起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变量。据《中国开源发展深度报告(2024)》数据,我国开源生态发展迅速,活跃开源开发者数量全球领先,2024 年达到 227 万人,在核心代码库、关键基础软件、行业应用等关键环节持续贡献力量。 从市场规模看,2025 年至 2030 年全球开源软件市场将保持 8.5% 的复合增长率,2030 年有望突破 1500 亿美元,其中云计算、AI、物联网是三大增长引擎。细分领域中,AI 开源市场表现尤为突出。 中国在开源规模上的崛起更为迅猛。AI 领域,Qwen、DeepSeek 等开源大模型全球下载量超 3 亿次,衍生模型达 10 万个,在 HuggingFace 社区占据 30% 以上份额。 在技术影响力层面,中国开源呈现出明显的 " 结构性特征 ":在 AI 大模型、云原生、大数据等应用层领域,以 Qwen、DeepSeek、PaddlePaddle 为代表的项目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然而在操作系统内核、编译器、数据库底层架构等 " 根技术 " 领域,话语权与治理参与度仍显不足。GitHub 2024 年技术影响力排行榜揭示,AI 大模型以绝对优势成为全球技术创新的首要引擎,其跨学科、跨国界的 " 超级创新网络 " 效应远超其他领域;与此同时,云基础设施成为稳固的数字底座,RISC-V 与大数据等新兴领域加速 " 硬科技 " 与 " 数据智能 " 的融合。中国在此格局中,正处于从 " 生态参与者 " 向 " 生态共建者 " 转型的关键节点。 如何 " 价值化 " 成为难题 规模的膨胀并未带来价值的同步增长。IDC《AI 与大数据开源生态研究》指出,中国开源项目的平均商业寿命不足 18 个月,70% 的项目在发布后一年内活跃度骤降,仅有 3% 的项目能形成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 对比国际市场,RedHat(红帽)的 OpenShift 容器平台年营收超 30 亿美元,Canonical 的 Ubuntu 系统通过企业服务实现稳定盈利,而中国头部开源项目的年营收多数不足千万元。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开源产业规模虽然在持续增加,但所产生的 " 价值 " 却与规模的增加不匹配。 这种失衡在 AI 开源领域尤为明显。一方面,Gartner 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 年全球开源软件市场规模已达 150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12%,其中 AI 开源领域贡献 600 亿美元营收;另一方面,英伟达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拥有全球 80% 的开源大模型,但这些模型的商业价值转化效率极低。 在开源 AI" 失衡 " 的表象下,中国 AI 开源社区在爆发式增长的光芒下,也面临了三大系统性挑战。 首先是算力 - 框架 - 模型的 " 铁三角 " 割裂。 开发者不得不在英伟达 GPU 与国产昇腾 / 寒武纪芯片、PyTorch 与 PaddlePaddle 框架、Hugging Face 模型与国产大模型之间艰难切换。据 Gartner 2024 年 AI 基础设施报告,平均每个 AI 项目需花费 35% 的时间在环境配置与适配工作上,这严重拖慢了创新节奏。 其次是代码与模型的 " 双轨制 " 协作。传统软件开发使用 GitHub 进行版本控制,而模型开发依赖 Hugging Face 的模型仓,两者在权限管理、CI/CD 流程、安全审计上完全分离。CSDN《2024 中国 AI 开发者生存状态调查》显示,92% 的开发者强烈希望能将代码、模型、数据集在同一平台管理,以避免信息不一致与流程断裂。 第三是从 " 跑通 Demo" 到 " 生产交付 " 的鸿沟。开源社区充斥大量 " 能跑就行 " 的模型,但缺乏企业级的 DevOps 工具链支持,导致模型难以复现、审计与规模化部署。IDC 数据显示,仅 12% 的开源 AI 项目能最终进入生产环境," 最后一公里 " 交付能力成为中国 AI 产业化的最大瓶颈。 " 中国答案 " 过去十年,开源世界形成了清晰的 " 分工格局 ":GitHub 定义代码协作标准,Hugging Face 统治模型分发市场。这种分离在 AI 早期阶段无可厚非,甚至促进了专业分工。但当大模型进入 " 软件工程化 " 时代,其弊端日益凸显: 首先是版本失控。模型权重与训练代码分处两地,README 与模型卡(Model Card)信息极易不同步,导致复现灾难;其次是权限孤岛。代码仓库的 RBAC 权限体系无法延伸至模型文件,敏感模型的访问控制成为难题;再次是流程断裂:代码提交(PR)无法自动触发模型训练与评测,持续集成沦为空谈;第四是审计真空。模型从训练到部署的供应链缺乏 SBOM(软件物料清单)支持,合规风险高。 一面是企业级 AI 应用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另一面是大模型软件工程化面临的挑战,企业需要的是一个融合了 GitHub 与 Hugging Face 的,具备 " 代码 + 模型 + 数据 + 算力 " 融合能力的一体化平台,才能在兼顾传统软件开发与 AI 应用落地过程中更为顺畅。 在此背景下,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携手 CSDN 等生态伙伴,推动平台深度融合与能力升级,聚合开源模型、数据集及异构算力资源,共同打造中立、开放、公益的新一代 " 开源 + 人工智能 " 一体化基础设施平台 AtomGit,发布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并于 11 月 21 日举办的 2025 开放原子开发者大会上正式上线。据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开源共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涛介绍,本次升级将 AtomGit 与 GitCode 深度融合,汇聚代码、模型、数据与算力资源,构建国内首个面向 AI 研发的一体化服务体系。与此同时,AtomGit 还能为生态中更广泛的开源项目提供代码托管、安全检查、合规治理、服务运维等支持。 据悉,新一代 AtomGit 在原有开源协作和社区服务能力基础上,整合 GitCode 平台的产品能力,导入 AtomGit 开源项目、开源模型,构建了模型托管、数据集托管、工具链集成与算力集成四大核心能力,进而实现了代码托管与 AI 资源托管能力的融合。 不过在实现 " 融合 " 的过程中,AtomGit 还是面临了一些挑战,对此,蒋涛表示,平台融合过程中主要面对了三大挑战。 一是多元算力的融合与统一调度、管理," 如何高效整合异构计算资源(如 CPU、GPU、NPU 等),实现统一调度与管理,确保不同 AI 任务和代码构建任务能够灵活适配算力,是面临的首要挑战。" 蒋涛强调。 二是系统架构的融合将原 AtomGit 的代码协作能力与 GitCode 社区服务能力进行整合,涉及账号体系、权限管理、存储架构等多模块的统一。 三是满足用户体验的一致性," 在功能融合过程中,保持界面交互、工作流体验的统一与流畅,降低用户学习与迁移成本。" 蒋涛指出。 除此之外,因为要实现 " 代码 + 模型 + 数据 + 算力 " 融合的能力,这种一体化模式带来了系统复杂性的提升,其主要体现在存储多样性、任务调度、权限统一等方面。据蒋涛介绍,为平衡性能与稳定性,AtomGit 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是在底层存储方面采用了一体化的设计理念。代码托管中的小文件采用高性能存储方案,模型与数据集等大文件则复用优化后的大文件存储系统," 两者共用一套底层存储架构,既保障性能,又降低运维复杂度。" 蒋涛介绍道。 二是平台采用了统一的账号与权限管理体系,实现了跨代码、模型、数据集资源的精细化权限管理,确保安全可控。 三是平台融合后,采用了资源调度与隔离机制,通过容器化与调度策略,实现算力任务的资源隔离,避免了高负载任务之间相互干扰的情况发生。 四是 AtomGit 平台通过建立全链路监控体系,实现对系统健康度、性能瓶颈的实时感知与自动修复,从而将平台的稳定性保持在可控范围内。 Hugging Face 以模型为中心,代码托管能力薄弱。其 Hub 模式侧重模型分发,缺乏企业级 CI/CD。AtomGit 的 " 代码仓 + 模型仓 +Agent 市场 +DevOps 全栈闭环 ",本质上是将软件工程的成熟度带入 AI 开发。 "AtomGit 的终极目标是让模型研发像软件工程一样可复现、可审计、可交付。这一定位切中了 AI 工程化的核心痛点。" 蒋涛如是说。 AtomGit 平台在模型服务方面已经为包括 " 文心一言 "、智谱 ChatGLM 等在内的多个国内主流大模型产品提供了模型托管、在线体验与运营支持服务。 伴随着 " 智能定义未来 " 时代的到来,开源 AI 的发展也已经走在了类似开源软件发展的 " 老路 " 从 " 爱好者玩物 " 到 " 企业基础设施 "。Gartner 预测,到 2027 年,70% 的企业 AI 应用将基于开源模型构建。而在这背后,离不开的是 AI 开源社区及生态的不断完善。回看 AtomGit 平台发展的故事,并非仅仅是一个技术平台的升级,而是中国开源产业从 " 规模扩张 " 到 " 生态深化 " 的缩影。 谈及未来的开源 AI 社区的发展模式,蒋涛告诉笔者,以 AtomGit 为例,其未来的商业模式将围绕 " 基础服务 + 增值运营 " 双轮驱动," 在基础服务层通过提供代码、模型、数据集等资源的协作开发托管服务,构建平台生态基础;在增值运营服务层,为开源项目、开源模型、开放数据集提供运营推广、社区建设、商业化对接等增值服务,助力项目成长并实现平台商业化;在生态和产业层面,通过与厂商、科研机构合作,输出平台能力,推动行业开源创新与 AI 产业化落地。" 蒋涛与笔者分享了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对于 AtomGit,乃至未来开源 AI 社区商业运营模式的期许。 从全球视角看,开源 AI 正进入 " 工程化、产业化、Agent 化 " 的三重拐点。GitHub 与 Hugging Face 的分离架构,已难以满足下一代 AI 开发需求。AtomGit 的 " 一体化 " 路径,提供了一个具备可行性的 " 中国答案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