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数智技术
赋能产业发展
我们的产品-专塑视界
塑化产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致力于通过数智技术整合行业资源,帮助用户把握市场动态,提高信息获取效率,实现精准商机对接,赋能行业用户实现降本增效。
300万+
下载用户
10万+
入驻企业
100万+
企业库
1000+
日更供需线索数
独特优势
COMPANY ADVANTAGES
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S
独家|“史上最严”充电宝安全标准曝光,3C认证全面失效,近七成现有产能面临淘
2025年11月25日
当 史上最严 充电宝安全标准进入落地倒计时,一场重塑行业格局的 风暴 正席卷整个移动电源赛道。 日前,蓝鲸科技记者独家获悉,工信部已于10月及11月多次组织召开《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研讨会。据蓝鲸科技记者获悉的一份《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规)显示,与旧标准相比,新国标在整机、线路板和电芯三大技术领域提出了数十项严苛改进。 对于新的标准,相关参会企业负责人向蓝鲸科技记者称,这次制定的标准非常严格,许多工厂难以达到。工信部的态度很明确:达不到标准就不要继续生产,因为总有一些企业能够达标。 据上述参会企业负责人透露,相关研讨会预计有近300家产业链相关企业参加了探讨会。会上,汇聚了芯片、主板、电芯等产业链各环节的供应商代表,这些代表就各自就专业领域提出建议,工信部也采纳了部分意见。 经过三四轮研讨会,目前标准已基本定稿,预计12月公示,2026年2月正式发布,同年6月起实施。新规落地后,原有3C认证规定将全面失效。上述参会企业负责人称。 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一场行业大考。一位充电宝供应链资深人士,向蓝鲸科技记者如此评价称。上述参会企业负责人也预估,新规实施后,预计将有近七成现有产能,因无法满足新标技术要求,将被迫退出移动电源市场。 半年缓冲期划定行业生死线 在今年6月,由罗马仕引发的移动电源安全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充电宝行业相关监管政策逐步趋严,工信部要求企业均必须进行3C认证。当下,伴随《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持续完善,充电宝行业也将再次迎来重大监管调整。 蓝鲸科技记者获悉,在整机层面,新规改变了过去仅标注品牌方的做法,明确要求外壳必须标注建议使用寿命与代工厂全称,此举将强化产品溯源能力,帮助消费者更清晰掌握产品的使用周期,提升市场信息透明度。 线路板方面则强制要求配备LCD屏幕或联网app,可实时显示电池健康度、使用次数等关键参数。这一改进推动充电宝从过去的黑箱设备,逐步转向信息高度透明的智能产品,增强用户对设备状态的实时感知。 在最为核心的电芯部分,新国标引入了多项强化安全测试,包括更为严苛的针刺测试、将热滥用测试条件从130℃三十分钟提升至135℃六十分钟,并将过充电测试电压提高至规定电压的1.4倍。上述技术升级,直指电池安全本质,旨在从源头抑制热失控风险。 实际上,新国标的推出,与行业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密切相关。据相关知情人士向蓝鲸科技记者透露,过去半年中,充电宝行业共发生700多起安全事故,对居民生活及航空运输等领域造成显著影响。相关数据也显示,近年来充电宝自燃、爆炸事件频发,仅2024年境内航班就发生37起移动电源自燃事件,其中81%涉及未获3C认证的劣质产品。密闭机舱内的安全隐患,已成为公共安全焦点。 作为智能手机普及后兴起的配套产业,移动电源行业已发展近二十年,原有标准难以适应当前安全需求。上述知情人士补充表示,早期标准更多是为行业兜底,而新标准则着眼于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升级,引导行业从有无向好坏阶段迈进。 在实施安排方面,上述知情人士称,针对目前市面上已获新3C认证的流通产品,将设置半年缓冲期,供企业清理库存,部分产品或可转售至非洲、拉美等低端市场。新规生效后,已销售至消费者手中的产品仍可继续使用,但未售出产品须在新规实施前完成销售或退出市场。这也意味着,大量旧标充电宝正迎来最后的销售窗口。 值得注意的是,在航空运输管理方面,已获3C认证的产品以后仍可携带登机。据上述知情人士预估,随着2026年新标准正式加严执行,目前市场上仅约一半产品有望通过新认证。 制造成本上涨约30% 前述充电宝供应链资深人士向蓝鲸科技记者表示,随着工信部牵头制定的安全标准大幅提升,这个曾深陷价格战的红海市场,正迎来近年来最深刻的一次结构性变革。 新规对行业产能的冲击已清晰显现。据前述知情人士分析,这些被淘汰的产能或可转用于玩具、床头灯等对电池性能要求较低的领域。 国家希望通过此次严苛新标,彻底出清低质与老旧产能。前述参会企业负责人强调,政策导向明确指向产业升级,未来移动电源行业将仅保留具备高安全性与长寿命特性的产品。 而为适应这一政策,部分企业已开始转型,部分实力雄厚企业则开始针对性地改进以适应新标。 我们将在今年12月31日关闭所有中国区电商平台,暂停全部零售业务,彻底放弃自营模式。从2026年起,消费者将无法在电商平台上直接购买我们的产品。惠州马拉松固态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马拉松)相关负责人称,其经营的公司决定将业务重心全面转向渠道合作。 我们生产的电芯供应给多个充电宝品牌,如果同时自营成品业务,客户难免会产生顾虑,为了维护客户关系,我们决定专注做好电芯供应,主动退出成品市场竞争。上述马拉松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道。 面对这场生存考验,企业应对策略呈现显著分化。技术实力雄厚的头部企业正积极布局,抢占新一轮发展先机。蓝鲸科技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安克创新已与宁德时代达成合作,联合研发符合新国标的高标准电芯。 与此同时,供应链上游的ATL、比亚迪、欣旺达、马拉松等电芯厂商,已有部分产品率先进行新安规测试,部分型号已通过新版安规测试。其中,马拉松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其公司有两款电芯通过了现阶段新安规的测试。 相比之下,缺乏核心研发能力的中小厂商则陷入发展困境。前述知情人士向蓝鲸科技记者指出:这些企业面临艰难的战略抉择:要么投入巨额资金进行产线改造和技术升级,要么选择逐步退出市场,或转向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周边领域谋求生存。这一分化格局预示着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将加速向头部企业集中。 成本压力成为所有市场参与者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据业内人士估算,为全面满足新标准要求,企业在研发、生产工艺改造和认证检测等方面的新增投入,将导致充电宝整体制造成本上升约30%,这一成本上涨将不可避免地传导至终端零售价格。 尽管如此,多位业内人士对此轮成本上涨持理性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充电宝作为高频使用的消费品,即使因成本上升导致终端价格上涨30%,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仍处于可接受范围。更重要的是,新产品使用寿命将从普遍的300次循环大幅提升至600次以上,单位使用成本实则下降。从长远来看,消费者也能获得更高安全保障和更具性价比的产品体验。 来源:蓝鲸新闻
长城“亲儿子”陨落,毫末智行没撑到 IPO
2025年11月25日
毫末智行官方 去年 11 月底,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CEO 顾维灏发了一封名为《毫末智行," 前进四 "》的内部信。 在这封信的开篇这样写道: 5 年前的 11 月 29 日,我们在北京注册了毫末智行科技有限公司。那天北京很冷,我们几个去注册的同事,注册完后在寒风中啃着汉堡庆祝。回来后他们跟我们说,虽然天气很冷,但是无比开心,因为内心充满了希望。对毫末而言,这是意义重大的日子。在将来,也一定会变成对自动驾驶行业不可忽视的一天。 " 前进四 " 是《三体》小说里 " 自然选择号 " 飞船的最大加速度档位,即光速的百分之十五。在 " 前进四 " 状态下,全员必须进入深海状态,以承受极高的加速度带来的巨大压力。" 前进四 " 正是全体毫末人需要进入的状态。我们需要咬紧牙关、努力再努力,用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把毫末的名字牢牢刻在智驾发展的里程碑上。 让人没想到的是一年之后,距离六周年还有 5 天的这个周一,也是在北京的寒风中,毫末却进入停摆之中,陨落在智驾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 网上的调侃很刺耳:" 人在加班中,公司没了。" 11 月 22 日,还在办公室加班的毫末员工收到了一封内部邮件,通知自 11 月 24 日起,公司及分公司全部在职员工进入停工放假状态。 没有正式公告,也没有明确的善后方案。毫末的倒下,都在预料之中,又来得有点让人猝不及防。 曾经估值超 10 亿美元的自动驾驶独角兽,曾经资本的宠儿以及长城汽车的 " 亲儿子 ",却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这让人始料未及。 毫末的困局:从 " 亲儿子 " 到边缘化 毫末智行前身是长城汽车技术中心的智能驾驶前瞻分部,成立于 2019 年 11 月,核心团队由董事长张凯、CEO 顾维灏、COO 侯军、CIO 甄龙豹组成,其中董事长和 CIO 均来自长城汽车,CEO 和 COO 则来自百度和华为。 有知情人士告诉笔者,至少在一两年前就听说长城内部放弃了毫末。毫末内部管理层很多来自长城体系," 一群老人 " 对于智驾往哪做、怎么做,跟市场脱节得比较严重。 这也是一直会有说法 " 毫末的智驾竞争不过元戎启行 "。也因此,长城汽车转而去向外求,2024 年 11 月,元戎启行获得了由长城汽车独家领投的 C1 轮 1 亿美元融资。今年 7 月,有媒体报道,长城汽车相关主体公司计划再向元戎启行进行一笔投资,预计投资 8 亿 10 亿元人民币。 为何会如此?可能和毫末的城市 NOH 一直 " 跳票 " 有关。 在成立之初,毫末的规划本来是首款落地车型为魏牌旗舰车型,然后在长城汽车全品牌、全系列车型陆续搭载。 作为比较早宣布要将城市 NOH 落地的智驾公司,毫末却迟迟未能兑现量产落地目标。 早在 2022 年 8 月的成都车展上,毫末就宣布要在长城魏牌摩卡 DHT-PHEV 激光雷达版上推出城市 NOH,预计在当年四季度上车交付,年底在 10 个城市落地,2023 年使用范围计划扩大到 100 城。 但到了 2023 年 5 月,毫末智行又宣布,随着具备城市 NOH 功能的魏牌新摩卡 DHT-PHEV 和蓝山上市,毫末城市 NOH 将首批落地在北京、保定、上海等城市,并于 2024 年开拓 100 个城市,2025 年底实现 100 万台装机量,但截至 2024 年底,并未完成上述目标。 毫末城市 NOH 的多次 " 跳票 ",直接影响了长城汽车对其技术实力的信任。同时,随着市场对于智驾能力的比拼越来越激烈,也直接导致长城汽车逐渐对其失去了耐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从 2024 年开始,毫末被撤去主力地位,长城汽车转而启用外部智能驾驶方案商。2024 年 8 月上市的魏牌蓝山、2025 年 5 月上市的魏牌高山,其智驾版本端到端高阶智驾算法由元戎启行提供。 除了与元戎启行合作外,长城汽车还引入了卓驭科技(原大疆车载),为其平价车型开发智驾方案,该方案将率先应用于哈弗、欧拉等主力车型。哈弗二代枭龙 MAX 的智驾方案则采用了卓驭科技 7V+32TOPS 的中算力方案。 而到了 2025 年 5 月份,在乘用车辅助驾驶业务上,毫末仅有现代汽车两款车型项目,主要提供记忆行车与泊车等功能,但功能开发缓慢。 随着毫末的倒下,与现代汽车合作的项目也随之蒙上了阴影。关于北京现代首款纯电平台 SUV EO 羿欧是否最终搭载了毫末的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北京现代并未对笔者做出回应,且对于智能辅助驾驶具体用的谁家方案闭口不谈。 有业内人士向笔者表示,毫末的倒下,早已在城市 NOH 迟迟不能落地时就埋下了伏笔。在竞争如此激烈的车市里,长城汽车等不起,其他的合作厂商也等不起。对于智驾供应商而言,不只是要能按时量产落地,还要技术能力过硬,能够真正为厂商产品添彩,才能抱紧车企的大腿,其他任何画饼在这个时代都无法生存下去。 IPO 受阻,资金链告急 相比一些自动驾驶初创公司,毫末的起点很高,含着金钥匙出生,不缺钱也不缺订单。 在资本市场,毫末智行曾吸引了大量投资。2021 年 2 月,毫末智行完成了 3 亿元的 Pre-A 轮融资,由美团战略投资部领投;2021 年 12 月,毫末智行又完成了近 10 亿元的 A 轮融资,投后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71 亿元),成功跻身独角兽行列。 2024 年 2 月 22 日,毫末智行宣布获超亿元 B1 轮融资,此轮融资由成都武发基金投资,募得资金将主要用于毫末大模型等 AI 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投入。 两个月后,毫末又获得了 3 亿元人民币 B2 轮融资,此轮融资由老股东九智资本和湖州长兴设立产业招商基金共同投资。 连续获得融资,看起来毫末的一切都在向好发展,IPO 也在稳步推进之中。 但到了 2024 年 10 月份,有媒体报道称,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内部暂时叫停毫末智行的港股 IPO。当时张凯对外回应表示," 毫末智行没有暂停赴港 IPO 计划,仍在进行中。具体的 IPO 时间应该是 2025 年 "。 不过,接下来 11 月份,毫末就被传出裁员的消息,称职能部门已裁员约 30% 50%,将按照 "N+1" 的标准向被裁员工进行补偿。不过,毫末对此回应称 " 这是公司进行正常的组织架构调整。" 从巅峰时期有超过千人的团队,到进入 2025 年之后,慢慢只剩下 200 余人,而毫末 IPO 的推进情况也再未对外披露。 而在 2024 年,有多家自动驾驶公司顺利完成上市,包括如祺出行、黑芝麻智能、文远知行、地平线、小马智行、佑驾创新等。 2025 年 6 月,甚至传出毫末的董事长张凯已提出离职。尽管张凯对外否认了该传言,但在今年 4 月,毫末的技术副总裁艾锐、产品副总裁蔡娜等核心高管都已离开。 毫末中高层的人事动荡,曾引发行业的热议与关注。而在这次停摆之前,毫末公关部人员早已全部离开,而自今年 8 月起,有员工透露,毫末就不再按时发工资,截至目前,公司已拖欠两个月工资。 多种迹象表明,毫末智行如今的情形,早已埋下伏笔。也因此,有人对笔者说," 那些留下的人,为何还会存有侥幸心理以为公司能挺过去呢?如果早离开了,也不至于沦落到如今被动的地步。" 敲响警钟:行业洗牌加速 世事难料,当初毫末初成立时,也曾豪情满志,计划 2022 年实现盈利,2023 年科创板上市。谁承想梦想依旧还是那个梦想,但时代也在短短五六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野蛮生长的自动驾驶行业,再也不能靠吹牛皮讲 PPT 赢得资本的青睐,行业资源开始加剧向头部公司聚集,不能真正实现量产上车的公司将会率先被淘汰出局。 对于自动驾驶公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技术路线选对是入场券,资本生态做对是生存权,而量产落地做好才能拿到通行证。 随着智能驾驶从 " 加分项 " 变为 " 核心产品力 ",市场竞争已进入 " 成本与体验竞赛 " 的残酷淘汰赛阶段。自动驾驶公司想要继续活下来,后面就只能拼真本事了。 也许正如毫末智行去年发布的内部信所预言的那样:智驾市场进入你死我活竞争期,稍有不慎就会落后,挑战层出不穷,唯有迎难而上。 智驾市场已经进入深水区,毫末不是第一个倒下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明年市场竞争只会更加激烈,行业洗牌也在加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