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数智技术
赋能产业发展
我们的产品-专塑视界
塑化产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致力于通过数智技术整合行业资源,帮助用户把握市场动态,提高信息获取效率,实现精准商机对接,赋能行业用户实现降本增效。
300万+
下载用户
10万+
入驻企业
100万+
企业库
1000+
日更供需线索数
独特优势
COMPANY ADVANTAGES
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S
深度丨2025年限塑大考将至!一文看懂政策细则、企业行动与替塑材料
2025年11月18日
塑料在为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1950年以来全球产生约92亿吨塑料垃圾,其中仅不到 10%被回收,约14%被焚烧,剩余76% 则被丢弃在垃圾填埋场或释放到环境中,其导致的白色污染微塑料污染带来严重环 境污染,并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危害人类健康。 面对塑料污染的全球性挑战,国际社会率先行动,通过多边协议推动全生命周期治理。2022年3月2日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通过《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 案)》,来自 175 个国家的国家元首、环境部长和其他代表批准签署了该决议,拟在 未来达成一项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涉及塑料制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其 生产、设计、回收和处理等。 尽管目前全球性协议尚未达成,但各国政府近年来已 强化自身监管,其中美国(部分洲)、欧盟、英国、日本等发达地区以及我国已出台 明确限塑替塑政策。 一、全球政策梳理 全球多国正通过立法加码塑料污染治理,从禁止特定一次性塑料制品到推动循环经济,政策举措呈现多维度发力态势。 以加拿大《一次性塑料禁令条例》为例,自 2022 年 12 月起分阶段禁止制造、进口和销售六类一次性塑料物品,包括一次性塑料收银袋、餐具,以及由含问题塑料制成的食品服务用具、环形扎束、搅拌棒和吸管等,从源头切断此类塑料的流通路径。 日本出台的《促进塑料资源循环利用法》着眼于全生命周期管理,拟将所有塑料制品从生产到回收打造为可循环资源,国家政府对易于回收的产品进行认证,同时促使商家和餐饮企业将被政府命令的饭盒等一次性塑料商品改用价格高 50 万日元的替代品,以此推动行业向循环模式转型。 美国华盛顿州的《SB5022 法案》和纽约州的《泡沫塑料禁令》也各有侧重。前者从 2022 年 1 月起规定所有一次性用具如吸管、器皿、调味品包和盖子,只能根据客户要求提供,2024 年起进一步禁止使用聚苯乙烯发泡食品容器;后者则于 2020 年 4 月起,约束纽约州内任何从事销售或分发预制食品或饮料供室内或室外消费的人,禁止销售、提供销售或分发泡沫塑料填充包装,精准管控泡沫塑料的应用场景。 英国《2021 年财政法案》创新采用经济杠杆手段,2022 年 4 月起开始向销售 成品塑料袋装 的生产商或进口商征收塑料包装税,对含回收塑料量低于 30% 的塑料包装每包征收 200 英镑,通过经济成本倒逼企业提升塑料回收利用率。 欧盟的《一次性塑料指令》(EU)2019/904 则是系统性治理的典范,适用于一次性塑料制物品,指令中明确逐步禁止使用的塑料产品包括:餐具、盘子、吸管、棉签、饮料搅拌器、气球棒等,由聚苯乙烯制成的食品容器和可氧化降解塑料制成的产品等也在限制范围内。同时规定成员国应在 2021 年 7 月 3 日前使符合本指令的必要法律法规和行政规定生效;到 2029 年,欧盟成员国必须达到 90% 的塑料瓶回收目标;到 2025 年塑料瓶必须含有至少 25% 的再生成分;到 2030 年则需含有 30% 的再生成分,从产品禁用、回收目标、再生材料占比等方面构建了全链条治理框架。 这些政策的密集出台,彰显了各国应对塑料污染的决心,也为全球塑料治理提供了多元实践样本,从禁令、循环经济、经济激励到全链条监管,不同路径的探索正推动塑料产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加速转型。 图源:众鑫股份公司公告,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在全球治理的大背景下,我国也在塑料污染治理领域持续发力,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从行业到场景的多层级政策体系。 二、国内限塑令政策汇总 近年来,我国在塑料污染治理领域持续加码,从国家到地方、从行业到具体场景,一系列禁塑政策密集出台,构建起多维度、分阶段的治理体系。 在国家层面,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分领域、分阶段实施禁塑措施。其中,邮政快递领域到2025年底全国快递网点禁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胶带、编织袋、餐次外;外卖领域到2025年底地级以上城市外卖不可降解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住宿领域到2025年底全国所有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全面禁止使用。 2021年9月出台的《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出,到2025年,商品零售、电子商务、外卖、快递、住宿等重点领域不合理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现象大幅减少,电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可循环邮购包装应用规模达到1000万个。 2023年9月,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发布《商务领域经营者使用、报告一次性塑料制品管理办法》,要求商品零售、电子商务、餐饮、住宿、展览五类经营者遵守国家禁限规定,并定期报告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情况,于2023年6月20日正式实施。 2025年4月,国务院发布《快递暂行条例》,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鼓励快递企业和寄件人使用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环保包装材料。2025年8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发布《关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美丽中国上海典范的决定》,要求全市邮政快递网点全面禁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电商、外卖等领域同步推进押金制;重点禁止带塑料膜的伪环保纸杯,自2025年9月1日起实施。 地方层面同样动作频频。 宁夏回族自治区八部门联合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管控新污染物补充清单(2025年版)》(以下简称《补充清单》),将微塑料正式纳入重点管控物质,并明确6项主要环境风险管控措施。该《补充清单》将于2025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提到6项核心管控措施,包括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等要求。 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上海典范的决定》(以下简称为《决定》),将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决定》作为本市生态文明领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统领性文件,共十条,其中第八条明确提出依法禁止、限制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推动应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 图源:上海市生态环境局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生态环境厅于2022年5月发布《山东省塑料污染治理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到2022年底,设区市建成区餐饮外卖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20%;设区市建成区和沿海各县(市、区)建成区快递网点禁用不可降解塑料胶带,免胶带纸箱比例需提升至30%以上;全省星级宾馆等场所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制品。 广东省发改委、生态环境厅在2022年8月出台《广东省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2022-2025年)》,明确到2022年底,全省各邮政快递网点不再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塑料胶带,于2022-2025年分阶段执行。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于2024年1月发布《河南省禁止和限制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要求全省范围内将禁止、限制部分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使用,对禁限塑料制品实行名录管理。商场、超市、集贸市场、餐饮企业等禁止提供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吸管等塑料制品。农贸市场、商场、仓储、物流等相关经营者应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设置禁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标示,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本规定施行后一年为过渡期,过渡期内违反本规定的不予处罚。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24年9月修改《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明确在本经济特区内禁止生产、运输、销售、储存、使用下列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等塑料制品,自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 行业领域的治理也在同步推进。 民航局于2021年5月发布《民航行业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行业2025年禁限塑工作目标。到2025年,民航行业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消费强度较2020年大幅下降,替代产品应用水平明显提升,塑料等垃圾智慧化、规范化回收处理体系基本建立,于2022年、2023年、2025年分阶段实施。 国家邮政局在2022年10月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全国范围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于2025年底前完成。 这些政策从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入手,既有全国性的宏观布局,又有地方和行业的精准施策,体现了我国在塑料污染治理上的系统性和渐进性,为推动塑料产业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政策的落地离不开市场主体的响应,众多国际品牌商已率先在塑料包装的绿色转型中制定明确目标、付诸实践。 四、塑料包装企业在行动 在塑料包装绿色转型的浪潮中,众多国际品牌商纷纷制定明确目标,从包装设计的可持续性和再生材料应用两方面发力,推动塑料包装的低碳化与循环化发展。 图源:信达证券 从可重复使用、可回收、可堆肥包装设计占比来看,2020 年各品牌商已有不同程度的布局,如可口可乐该占比达 99.0%,汉高、亿滋分别为 79.0%、70.0%。而到 2025 年,雀巢、百事、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等品牌均提出了 100% 的目标,意味着这些品牌将全面实现包装的可持续设计转型,从源头提升包装的循环属性。 在塑料包装中高品质再生塑料含量方面,2020 年多数品牌处于较低水平,如玛氏为 0,亿滋仅 0.3%,爱适瑞 2.0%。但 2025 年目标展现出显著提升,欧莱雅安定在 50%,达能也为 50%;帝亚吉欧、玛氏分别设定 40%、30% 的目标;雀巢、百事、联合利华、可口可乐、汉高、高露洁、利洁时、庄臣、家乐氏、菲仕兰康柏尼等品牌也都制定了 25%-30% 不等的目标。这表明品牌商们正积极提高再生塑料的使用比例,通过材料的循环利用减少对原生塑料的依赖。 以具体品牌为例,欧莱雅 2020 年塑料包装总量 13.8 万 t,可重复使用等包装设计占比 41.7%,2025 年目标提升至 100%;高品质再生塑料含量 2020 年为 15.8%,2025 年目标跃升至 50%,在再生材料应用上力度突出。达能 2020 年塑料包装总量 71.7 万 t,可可持续包装设计占比 67.0%,2025 年目标 100%;高品质再生塑料含量 2020 年 10.3%,2025 年目标 50%,同样在再生材料使用上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 这些品牌商的目标与行动,不仅体现了行业对塑料污染问题的积极响应,也为全球塑料包装产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实践样本,通过设计革新和材料循环,推动塑料包装向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除了政策引导和企业行动,材料创新也是破解塑料污染的关键一环,目前主要有四类材料成为塑料的潜在替代方向。 五、四大替塑材料对比:再生塑料、纸基、可降解塑料及植物纤维制品 目前,主要有四类材料可以替代塑料,分别是再生塑料、以纸代塑、可降解塑料以及植物纤维制品(纸浆模塑)。 再生塑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废旧塑料进行加工处理后得到的塑料原料。 其最大的优点是价格便宜,且可以根据不同的性能需要制造出对应的产品。但 是,多次循环之后性能下降很大,而且较难保持良好的卫生性能。因此,再生 塑料主要适用于使用时间长、易于分类回收的生活用具、建筑材料、电器等领 域,而对于包装塑料领域适用性不强,未从根本上解决白色污染。 以纸代塑:可以应用于普通购物包装、餐饮用具和快递包装等领域,纸包装环 境成本并不低且部分纸包装价格高于塑料包装。塑料包装的部分功能纸包装难 以替代(难以制作立体产品且强度低),且需要覆膜、无法自然降解。 生物可降解塑料:理想条件下,能被微生物完全降解成无害物质,且性能与塑 料接近。其中PLA 和PBAT 市场占比较大,是目前可降解材料替塑主要产品, 但在降解过程中对环境高度依赖,且全球范围内的工业堆肥设施并不普及,因 此通常难以实现完全降解。不过,生物可降解塑料研究仍在持续深入,未来若 PHA、PGA等新材料发展得到突破,或工业推肥技术成本持续改善,仍有望成 为替塑主力军。 天然植物纤维材料(纸浆模塑):较PLA等化学合成的降解材料具有降解难度更 低、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降解程度更彻底的优势;但产成品透明度角度较低, 抗氧、抗蒸汽、阻隔性较弱,使用场景具有局限性。
三年关闭30家工厂,欧洲回收业为何难敌中国新料?
2025年11月18日
据欧联通讯社报道,包括法国巨头威立雅(Veolia)在内的欧洲多家塑料回收企业周四(11月13日)联合发出警告:欧洲塑料回收产业正面临严重危机。他们呼吁欧盟立即出台紧急措施,避免回收产业在廉价中国产新塑料的冲击下继续萎缩。 威立雅代表表示,欧洲在全球气候峰会( COP30 )上不断做出高目标承诺,但回收产业却在被放任衰退。过去三年,全欧已有约30家回收厂关闭,回收产能减少近百万吨。 业界指出,危机的关键来自需求不足。中国近年来大量新增原生塑料生产线,使新塑料价格大幅下跌。目前市场价格差距明显:新塑料每吨约 800 到 900 欧元;而回收塑料却要 1800 欧元,几乎贵上一倍。 在这样的竞争下,欧洲回收厂难以维持运作。为让市场恢复平衡,威立雅与欧洲塑料回收商协会要求欧盟扩大强制回收含量的法规,不只限于以 PET(聚酯)为材质的饮料瓶,也延伸到更多塑料种类,包括汽车工业使用的塑料。 过去三年,全欧已有约30家回收厂关闭(图源网络) 欧盟预计在 2026 年底提出新的资源循环立法方案。不过由于情况紧急,欧盟最快可能在今年12月就讨论首批应对措施。 现行法规规定,PET瓶至少要含有25%的回收塑料,四年后提高到30%。业者则希望欧盟把目标提高到 2027年35%,并促成更多行业必须强制使用回收塑料。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