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我们的产品——专塑视界

全球塑化产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致力于通过数智技术整合全球行业资源,帮助海内外塑化行业用户把握市场动态,提高信息获取效率,精准对接商机,实现降本增效。
300万+
下载用户
10万+
入驻企业
200万+
全球塑化企业库
1000+
日更供需线索数
特色服务
FEATURES
  • 海量全球商机
    精准线索对接
  • 权威资讯行情
    把握市场先机
  • 全球塑化企业库
    百万企业一键对接
  • 一站式企业数字营销服务
    精准触达上百万目标客群
  • 定制化企业直播
    打造国际化营销场景
  • 海量全球商机
    精准线索对接
  • 权威资讯行情
    把握市场先机
  • 全球塑化企业库
    百万企业一键对接
  • 一站式企业数字营销服务
    精准触达上百万目标客群
  • 定制化企业直播
    打造国际化营销场景
  • 海量全球商机
    精准线索对接
  • 权威资讯行情
    把握市场先机
  • 全球塑化企业库
    百万企业一键对接
  • 一站式企业数字营销服务
    精准触达上百万目标客群
  • 定制化企业直播
    打造国际化营销场景
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S
“煤制烯烃”的十年豪赌:我们赢了什么,输了什么?
2025年11月16日
十多年前,中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煤制烯烃投资热潮,数千亿资金涌入这个被视为能源安全突破口的新兴产业。如今回首,这场豪赌究竟带给我们什么? 豪赌的开端:为何押注煤制烯烃?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能源化工困境。作为世界工厂,我们对烯烃这个塑料、合成橡胶、化纤等众多产业的基础原料需求激增。然而,传统的石油制烯烃路线却存在巨大风险。 当时,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突破60%,且持续攀升。国际油价高位震荡,2011年更是达到每桶110美元以上的高位。能源安全警报频频拉响。 与此同时,中国煤炭资源丰富,占一次能源消费的近70%。煤炭价格相对低廉,煤化工技术积累已久。在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下,煤制烯烃似乎成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技术突破更是为这场豪赌添了一把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发的DMTO技术实现工业化应用,使中国在煤化工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政策层面,《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等文件陆续出台,为产业发展开了绿灯。 在能源安全、资源禀赋、技术突破和政策支持四重因素驱动下,煤制烯烃从实验室走向了产业化,从蓝图变成了现实。 烯烃经典路径是石脑油蒸汽裂解,这比将原油这个块大木头通过高温高压劈开,从中筛选出有用的小木条。这条路径成熟、高效,但其命门紧紧攥在产油国手中。 煤制烯烃则彻底颠覆了这一逻辑。它选择的起点,是中国储量最丰富的化石能源煤炭。整个过程犹如一场精密的化学接力赛: 第一棒:造气。 将煤炭在高温高压下与氧气、水蒸气反应,生成合成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这是将固态煤转化为气态化学积木的关键一步,过程粗糙而能量消耗巨大。 第二棒:醇化。 合成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甲醇是一种平台化合物,它像一个标准化的中间接口,连接着上游的煤炭和下游的复杂化学品世界。 第三棒:质变。 这是整个技术链条中最具革命性的一步,即甲醇制烯烃(MTO)。甲醇蒸气通过一种特殊的分子筛催化剂(通常是SAPO-34沸石),其内部遍布纳米级的孔道。甲醇分子进入这些孔道后,在特定的酸性环境下发生复杂的「C-C偶联」反应,被精确地「裁剪」和「重组」,最终生成乙烯和丙烯。 与传统的石脑油裂解相比,煤制烯烃在技术路径上呈现出鲜明的非对称特征: *成本结构:石脑油裂解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较低,但运营成本与油价直接挂钩,波动剧烈。煤制烯则恰恰相反,其初始投资是前者的几倍,堪称吞金巨兽,但一旦建成,只要煤价稳定在合理区间,其运营成本就与高油价脱钩,呈现出显著的成本优势。这个油煤差就是其生存的命脉。 *产品组合:石脑油裂解的产物更加丰富,除了乙烯、丙烯,还副产了大量的芳烃、丁二烯等高价值化学品,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品矩阵。而MTO工艺的目标则极其专注,主要产出乙烯和丙烯,产品谱系相对单一。 * 资源禀赋:一个依赖进口石油,一个立足于国内煤炭。这正是这场豪赌最初的战略出发点为中国庞大的化工产业,寻找一个独立于国际油价波动的压舱石。 黄金时代:煤制烯烃的辉煌与贡献 2010年至2016年间,煤制烯烃产业迎来高光时刻。内蒙古、陕西、宁夏、新疆等煤炭资源富集地区,一座座投资逾百亿元的煤制烯烃项目拔地而起。 一个典型的例证是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项目。作为全球首套成功商业化运营的煤制烯烃装置,它的意义超出了经济本身。它向世界证明了这条非石油路线在技术和商业上的可行性,极大地提升了整个行业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它在一个传统的煤炭和稀土城市,硬生砸出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工产业链,从基础的聚烯烃到下游的改性塑料、包装材料,形成了一个内生的产业生态。 另一个案例是延长中煤榆林能化综合利用项目。它代表了煤化工发展的更高形态集成与耦合。该项目不仅仅是单纯的煤制烯烃,而是将煤、油、气、盐四种资源一体化进行深度转化。煤炭用于制造烯烃和甲醇,伴生的天然气用于生产乙烯,当地的岩盐资源则提供氯碱化工的原料。这种吃干榨尽式的资源利用方式,将不同工艺路线的优势最大化,协同效应显著,构筑了极高的竞争壁垒。它所解决的,已经不是单一的原料替代问题,而是在一个区域内如何实现能源化工效率最优化的系统性问题。 这些项目确实带来了可观回报: 它们缓解了烯烃原料的进口依赖,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家能源安全; 推动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发展,提升了煤炭附加值; 带动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培育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技术,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在2014年前后,当国际油价维持在每桶100美元以上时,煤制烯烃项目利润丰厚,投资回报率惊人。那确实是煤制烯烃的黄金时代。 转折点:为何煤制烯烃逐渐被淘汰? 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让这场豪赌的赢面迅速缩小。 首先,油价暴跌改变了经济性。2014年下半年开始,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一度跌破30美元/桶,长期在40-70美元/桶区间震荡。石油制烯烃成本随之大幅下降,而煤炭价格受国内去产能政策影响保持相对坚挺,煤制烯烃的成本优势荡然无存。 其次,环保约束日益收紧。煤制烯烃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水耗产业。生产1吨烯烃需消耗原煤约6-8吨,新鲜水约20-30吨,排放二氧化碳约10-15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煤制烯烃的环保短板凸显。 第三,美国页岩气革命带来冲击。乙烷裂解制烯烃成本极低,美国新建的多套乙烷裂解装置对全球烯烃市场形成巨大冲击。中东的廉价天然气制烯烃也加剧了市场竞争。 第四,产能过剩问题显现。一哄而上的投资导致烯烃产能快速扩张,市场供需关系逆转,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行业利润大幅缩水。 最关键的是,技术路线竞争格局已定。随着轻烃裂解、原油直接制化学品等新技术成熟,以及可再生能源制氢(绿氢)与二氧化碳制烯烃(液态阳光)等未来技术路线明朗,高碳、高耗能的煤制烯烃逐渐失去竞争力。 得失之间:我们赢了什么,输了什么? 我们赢得的是: 技术自主化的宝贵经验通过煤制烯烃实践,中国掌握了世界领先的煤化工技术,培养了完整的研发、设计、制造、运营团队; 能源安全的战略缓冲在特定历史阶段,煤制烯烃确实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西部发展的产业基础相关项目为西部地区带来了基础设施、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的全面提升。 我们输掉的是: 巨额的投资成本部分项目因市场变化而亏损,难以收回投资; 环境容量的过度消耗高碳排放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已成为沉重负担; 转型时机的延误对煤制烯烃的过度投入,可能延缓了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 未来的启示 煤制烯烃的十年兴衰,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 能源技术路线选择必须放眼长远,不能只看眼前比较优势; 产业政策需要前瞻性,警惕一哄而上的投资过热; 任何能源解决方案都必须兼顾经济性、安全性和环保性。 那些曾经代表工业荣耀的钢铁巨兽,未来会成为无法摆脱的搁浅资产,还是能够通过技术革命完成自我救赎,成为新型能源化工体系的一部分?这不仅考验了企业的智慧,还考验了整个国家在能源转型阵痛期的战略定力与选择。 下一场赌博局,已经悄然开盘。
全球单线产能最大乙烯装置核心单元,竣工!
2025年11月16日
近日,中国化学工程第三建设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承建的福建中沙乙烯项目聚丙烯装置包装及仓库单元实现机械竣工,标志着该单元全面转入生产准备阶段,为项目按期实现投产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开工以来,面对工期紧、任务重、大型设备吊装难度大、多工种交叉作业协调等难题,项目部科学组织、精益管理,特别是对大型钢结构安装、各种设备的调校,项目团队制定专项方案,以确保安装精度一次达标,保障了项目建设高质量推进。目前,项目部正全力推进核心设备安装及系统集成工作,力求项目早日实现投产。 中沙古雷乙烯项目是福建省迄今最大中外合资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单线产能最大的乙烯装置之一,对完善东南沿海石化产业布局具有战略意义。其核心装置聚丙烯单元采用全自动码垛生产线,实现称重、包装、喷码、码垛全流程自动化;配套的4.58万平方米智能化立体仓库集成无人搬运车与堆垛机系统,支持产品自动入库、智能管理及高效出库。
查看更多